全國人大代表沈志強:關于加大對渤海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力度的建議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3月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小組討論會議在北京中國職工之家代表駐地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濱州畜牧獸醫研究院院長兼書記沈志強會后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的獨家專訪。
沈志強代表介紹:今年自己一共提交了六項建議,以下是其關于加大對渤海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力度的建議,他希望能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關于加大對渤海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力度的建議
渤海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山東抗日根據地五大戰略區和解放戰爭后山東三大戰區(渤海區、膠東區、魯中南區)之一,中心地域位于濱州市。
渤海區1944年1月由冀魯邊區和清河區兩區合并而成,是當時最重要的抗戰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渤海區部隊共殲敵2.6萬人,解放縣城25座,人口575萬。解放戰爭時期作為山東省唯一沒有被國民黨占領的地區,成為華東區和華東戰場后方基地,下轄6個地委(專署、軍分區)、42個縣,面積達5.5萬平方公里,人口1100萬,全區共有17.2萬人參軍參戰,82萬民兵民工隨軍支前,5.5萬人英勇捐軀,出擔架2.6萬副、挑子1.5萬福,運送支前糧食1.35億公斤,為部隊縫制軍襪60萬雙、棉被20萬條,孕育出了“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至今傳頌不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徐向前、鄧子恢、許世友、肖華、張云逸等都曾在渤海區戰斗和工作過,毛岸英、李鵬曾在此參加過土改運動,馬耀南、楊國夫、陳少敏等共產黨人在渤海區人民群眾中具有很高的聲望,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渤海區的光榮革命斗爭歷程在中國革命史冊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后,濱州市繼續發揚“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基礎差、底子薄等客觀因素影響,財政運行十分困難,難以滿足老區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濱州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尚處于新型工業化的初級階段,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對地方財稅貢獻率較高的產業比重低,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偏小,增長緩慢,財政支持轉方式、調結構的能力和手段十分有限。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后。濱州市雖被列為國家交通主樞紐城市,但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濱州市是山東省最后一個通高速公路、最后一個通客運鐵路、最后一個通大型綜合港口的城市。這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地方融資解決,形成了政府性債務,項目的后續建設、債務還款面臨巨大壓力。另外,濱州市屬于山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建市時間短,城市功能不完善,農業農村相對落后,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的需求十分迫切。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壓力巨大。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安排,我市初步建立起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但由于弱勢群體人口多,財政配套能力弱,保障水平明顯偏低。隨著民生政策的不斷提標擴面,地方財政更加難以負擔。
革命老區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應當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當前,我市正處于結構調整、追趕發展的關鍵時期,財政收支矛盾異常突出,迫切需要各級加大幫扶力度,促進老區各項事業發展,支持老區改善和保障民生,激發老區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揚老渤海精神再建新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BR> 目前,全國的革命老區都享受了特殊的扶持政策,如同屬山東省的臨沂市享受西部地區轉移支付政策,菏澤和聊城除正常補助政策外還享受單獨的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而我市從未享受過類似政策。
為此,建議中央將濱州市納入革命老區補助范圍,享受革命老區轉移支付政策,并對濱州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扶貧開發等方面予以資金傾斜和支持。(王其團 郎豐君)
上一篇:
濱州日報:沈志強當選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
下一篇:2016全國兩會代表心聲:多措并舉 精準扶貧
編輯:admin